大學是學術之殿堂,理應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方案路徑、創造新的知識、引領社會發展。但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,大學教育科研與社會需求存在脫鉤現象,尤其在解決核心問題和攻克關鍵技術方面。其主要原因在于,學科設置較為單一,缺乏跨學科融合機制,課程設置缺少人文關懷,產學研創新動力不足,大學生的學術訓練不足,等等。當前,大學在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、社會服務、文化傳承創新、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。未來,大學教育科研應積極與社會需求對接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。
首先,制定符合大學生成長需要和社會需求的培養方案。培養方案是大學人才培養的“設計圖”,是重要的教育環節,其科學性與合理性關乎學生的培養質量。一方面,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立足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。要準確把握學生成長成才規律,使培養方案能夠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需求。同時,緊跟人才需求市場動態,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。另一方面,及時更新、修訂和選用符合時代特點的教材。教材是最新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,是引導大學生探究科學文化問題的專業文本。若教材編寫的內容與現實脫節,缺乏知識性、前瞻性和趣味性,那它們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所以,大學在教材使用方面,應該以時效性、學術性、前沿性為原則,同時鼓勵教師創新課程講義,將最新的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,提升教學的有效性。
其次,切實增強大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。學術訓練貫穿大學教育始終,旨在提升大學生獨立思考、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。這種學術訓練應貫穿于制度設計、教材編訂、課堂教學、實踐實訓、課外活動等多個階段和領域。從目前的教育情況來看,許多學生缺乏嚴格的學術訓練,缺乏問題意識和對現實社會的思考,甚至提不出正式的學術問題。大學生是年輕的科研生力軍,應該接受恰當的學術引導、熏陶和歷練。教師要充分重視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意識,引導學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和手段參與科研活動,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解,在系統的學術訓練中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。
再次,建立健全學業考核評價標準。大學的考核主要分為學業考核和綜合能力考核兩個方面,對學生在校的課程學習、學術發展和知識創新等進行評定和評價。為了科學有序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,高校應建立健全科學化的評價標準,準確把握學生的能力習得和知識進階,努力實現人才培養方案的既定目標。
最后,多措并舉提升大學服務社會的能力。為積極對接社會需求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,高校應做好統籌工作,從戰略規劃、管理體制和學術治理等方面多管齊下,多措并舉。在戰略規劃上,要緊跟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,促進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的融合發展,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在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。在學科發展上,要把握時代特征,勇于打破單一學科體制,加快跨學科融合發展,通過對不同學科研究領域理論和方法的理解、闡釋,不斷增強解決大量復雜性、綜合性現實問題的能力。在教育科研上,推動產學研一體化深度融合,及時關注社會需求,加強調查研究工作,深化企業、政府和學校之間的協作,使大學真正促進社會發展、引領時代潮流。
?。ㄗ髡呦堤K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、蘇州科技大學城市發展智庫研究員)
來源:中國社會科學網-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:張生祥
下一篇:綿陽探索職業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